查看原文
其他

伯乐骏驹驰万里 师魂朱笔有书声——访复旦大学施伯乐教授

艾菲历奇 退休之后
2024-10-08


点击上面“退休之后”,关注我们!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口述历史





伯乐骏驹驰万里

   师魂朱笔有书声

访复旦大学

施伯乐教授






本期人物——施伯乐

                           #口述历史



施伯乐,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致力于数据库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在科研方面,在85年《计算机转报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上海图书馆新馆计算机管理系统》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新型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教学和教材方面,1989教材《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及应用》获十省市一等奖,92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有关数据库及数据结构等教材多次获上海市一等奖;2005年《数据库》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国家培养硕士、博士生百余名。



视频:加菲






伯乐骏驹驰万里  师魂朱笔有书声

——访复旦大学施伯乐教授


作者:冯叔君


10月中旬的雨后阳光沐在你的身上,会觉得特别的温暖,特别灿烂。也许是季节的缘故,也许因为我回到了母校的原因。沐浴在凉爽的秋风里,让人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中。我作为就要度过一个甲子的复旦学子,看着复旦第一幢老建筑,是那样的亲切。秋天的校园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迭的轨迹,心中油然感到惆怅,突然看到一棵树上挂着一行醒目的字“学子思校远,绿叶念根深”,这切切地表达了莘莘学子的心意。

 

施老师的学生、复旦大学计算机81级夏旸带着艾可、加菲和我一起来到复旦大学计算中心楼,去采访复旦大学施伯乐教授。当我们来到复旦大学计算中心楼,我就被这栋楼镇住了,因为她是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的象征。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创建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期,1956年成功研制大陆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1975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8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生,1995年设立上海市首个计算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近期被纳入复旦大学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算机学院始终紧抓国家发展需求,专注于科技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努力开拓、不断攻关。记得,我被这栋楼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镇住了,为了考好《Basic编程语言》这门课,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当时考入复旦大学的计算机学生都是高才生。



我们一行来到计算机中心一楼127房间,敲开门,我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挤进了房间,施教授就坐在一张老旧办公桌后面,笑眯眯地招呼着我们坐下。当你面对那样一个豁达、从容、随和、可亲可爱又有趣的老头儿时,你决不会想到他是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因为要采访,我事先百度过他。


施伯乐,1935年生,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人,1953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其中三年级选调去北京,在中科院学习计算机,因待遇关系,学籍并入北京大学,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自1978年以来一直从事数据库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关系数据库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强与国际数据库界的联系作出了贡献。40多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数据库方面的学术著作和教材20多本。为此,曾获得获上海市科技进度一䓁奖有两项,一本书获教育部一等奖,全国二等奖,为国家培养硕士、博士生百余名。71岁才正式退休。



半夜当我整理采访稿时,我被他的爱学生之心深深打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如果当大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若有人问我这叫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为学”。施老师不就是在实践叶圣陶先生的心愿。由此,我的诗心也被打开了。


七绝 • 伯乐颂

冯叔君


伯乐骏驹驰万里,

师魂朱笔有书声。

银丝鹤发忘年月,

热血丹心渡一生。



每一个微笑背后都隐含着眼泪


当我看到施先生第一个微笑,是在他讲他的身世时。他微微地一笑,便说起了他的家世……


施先生出生在南浔,南浔古镇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 ,建镇到2021年已经约有756年了。南浔古镇景区以中西建筑体为主,建筑中以南浔历史中居住的名人富人的家宅为主,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三朝,南浔籍光进士就有41人。施先生原来姓张,张姓在南浔是一个大姓,当代,诞生了国民党元老、西湖博览会创始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他们都是名门望族。南浔古镇至今保留着明朝所建的百间楼,以及众多民国时期丝绸富商私家园林,别院等庞大的建筑群。施先生出生那年正好南浔博成桥也建成,它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施先生出生在大年夜,因为施先生父亲是入赘女婿,张家添了男丁,全家高兴得笑逐颜开。



1937年10月26日—11月12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淞沪形成包围,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中国军队全线撤退,11月12日日军攻陷上海,同时占领大部分浙江(含南浔)。日军占领期间,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备受摧残,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萎缩衰落局面,同时社会处于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蔽状态。最令人痛心的是施先生的父亲也在那一年被日本人打死了。那年施先生还不到二岁。为了生计,施先生过继给了姨父,改姓为施,这个世界就有一个叫施伯乐的教授。



施先生开始了幸福的童年,继父对他倍加关怀,小学的功课都是继父手把手教他,作业拿到学校,都是满分,别人家的孩子可羡慕了。不幸又悄悄地逼近过来,在施先生小学五年级时,继父也去世了,只有二个妈妈围绕在他身边,并给予他更多的妈爱,尽心培育他。施先生顺利地在南浔读完小学和初中,考上了苏州私立第一中学,1953年,他17岁时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二位母亲的培养总算有了回报。施先生工作后,将48.5元的工资大部分寄回家,供养恩重如山的母亲们。“文化大革命”来了,在“祖国江山一片红”的岁月里二位母亲又离他而去,这种伤心是真正的伤断肠。



486的故事


学计算机专业的人都知道CPU(处理器)有经典老爷机:当年鼎鼎大名的“Intel i486”,命运也怪,486的读音与施伯乐很接近,也许命中注定施先生要从事计算机专业。1953年,施先生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从党面临的任务说起,对整个知识分子队伍的现状作了详细分析。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六年来贯彻执行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周恩来还分析了世界科学技术巨大而迅速的进步,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急起直追,“向现代科学进军”。1956年3月,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领导人的组织下,编制出《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给广大知识分子以极大鼓舞,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改善,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在这种形势下,中科院搞一个计算机学习班,向主要院校招生,给复旦大学三个名额,复旦大学选送5个,才是三年级的施伯乐就在其中。上课的老师都是从苏联和美国回来的科学家,施先生记得华罗庚数学家给他们出题考试,复旦大学几位学生考得好,这一消息传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苏步青教授的耳朵里,苏老一到北京就给他的学生说,“我在中科院小餐厅请客,你们点你们喜欢的菜。”趁着苏老高兴,施先生点了一个鱼香肉丝,他不知道这道菜是辣的,闹了个大笑话,从此,苏老也特别喜欢这个浙江小老乡——施伯乐。



1957年提前2个月毕业了,先在中科院研究,那里的环境太吸引着他。他记得有一次钱学森大师作学术报告,钱先生迟到了,一进门就向大家赔礼道歉,但他一说迟到的原因,台下在座每一位听众都肃然起敬。钱老说,“因为我夫人突然生病了,她特意让我去代她的课,来回赶路,才迟到了,大家见谅!“钱老知识面太宽了,在音乐上也通晓,而且钱老的报告让你有所收获,大家就是有这样的本事:深入浅出!



因1958年母校开了计算机训练班,从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二、三年级,上海师大三年级数学专业学生中招生,总共招一百多人,这样一来师资就成问题,苏老一有招唤,施先生就回到了复旦大学做了助教,从此与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复旦的曦园迎来了春暖花开,1978年施先生升为讲师,1980年被评为副教授,1985年又特批升为教授,并开始担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一直干到1996年。1990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作为博士生导师。在国际交往中,施先生发现计算机研究领域除了数据编码外数据库建设委重要,1978年以来施先生一直从事数据库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关系数据库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国际交往作出杰出贡献。他曾担任上海(国际)数据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师魂朱笔有书声


作为老师,我经常听人告诫自己,“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一生的修炼。因为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但施老师更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他说,才、学、识,乃师者必备,“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施先生对学生还有一份特别爱心,他有一位练体操的忘年交,这个男孩子特别有灵气,跟着他学计算机,研究生专业考试分数85分,外语却考了4分,政治也考了14分。施先生为了这个孩子去找苏步青校长,苏老笑着对他说,作为朋友,我可以同意,作为校长,我必须将这事上校长办公会议讨论,结果会上没通过。你们想一想这些前辈们做人的品质、做事的原则多么令人敬佩!


施先生和他的夫人


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施先生的弟子满天下,留在复旦大学的就有40多位,他的学生有在微软公司、百度公司、联想公司,但他永远是——高山仰止学术客,清风两袖教书人。在学术问题上,他显得严肃,朴实,却也有些古板,不通人情。他说,“学术上就要实在、真诚!我的团队的最大特色在于交流,每周组织学术讨论,大家轮着作报告,我会进行点评。会就讲,不要装懂,更不能故弄玄虚。随时欢迎大家找我交流学术成果,我也会根据大家的论文提出我的建议。”说这话的时候,他鹰一般的目光依次扫过了我们,或许他又身临其境,开始了学术交流!我也沉浸在复旦大学教学生涯的幸福中,至今我记着老师们这样对我们说,“论文的表达讲究信、达、雅,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或许难以做到,先从信、达开始,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准确的意思。”你知道吗?施先生的夫人也是他的学生,她原本在华东计算机所工作,谢希德校长将调入复旦,并安排他们搬入第十宿舍,这样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



对一位老师来说,最离不开的是教材,“教材”即“教学材料”的简称。“教科书”是全部“教学材料”中重要的一种材料。但在教育界以及社会上,说到“教材”,其实大多时候都是指“教科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学校教学的显著特征:“教学”就是“教教科书”。这也难怪中国百姓称教师工作不是“教学”,而是“教书”。老师们称自己的工作大多也是说“教书”。可以这样来比喻“教科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就像一棵枝繁叶大树。她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有粗壮的树干,有繁茂的树枝,有无数的绿叶。树干就是“教科书”,他是全部“教学材料”的主干、主线。施先生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教程》才是数据库教学中的树干!至今已经第三版了!



没有数据库,世界倒退40年。没有数据库技术,就没有ERP(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企业决策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英文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为企业资源计划。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提供决策手段的平台。)也就没有现代电子商务!因此,施先生的研究领域是伟大的,施先生本人的贡献也是伟大的!


施先生(中间)和志愿者们


因为有人来拜访施先生,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采访,我们合影时,我突然想到《我可能不会爱你》剧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至少要有两本存折,一本储蓄财富,一本储蓄老朋友。此时,我要说,人生至少要有两本存折,一本储蓄知识,一本储蓄前辈的教诲。而且,我要将“我可能不会爱你”这剧名改为——“施伯乐老师,我们爱你!”




- END -



↓↓↓ 特别鸣谢 以下公益合作方 ↓↓↓ 
宁泉资产

上海未来研究会

乐玩乐酷


往期精选

Nov 20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之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